“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。爸媽,在你們的保護下長大的兒子,今天要去守護別人。”這是去武漢的路上,市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護士汪波寫給父母的話。1996年出生的他,是池州支援湖北醫療隊中年齡最小的隊員。1月26日,接到支援湖北命令僅僅14分鐘,13名隊員就集結完畢,第二天我市首批醫療隊便從池州出發馳援湖北。緊接著2月9日又一批醫療隊整裝待發……我市先后派出4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共30人奔赴武漢,他們不畏困難,不計生死,爭分奪秒趕赴“戰場”,在最危險的地方,用專業、用行動守護著人民的健康。
出征:使命必達,不計生死
一封封寫著“不論生死、不計報酬”的請戰書,一個個令人熱血沸騰的紅手印,見證著他們的決心、勇氣和擔當。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,我市醫護人員紛紛主動請戰,成為危難面前的最美“逆行者”。他們中有身經百戰的專家,有20多歲青春活潑的護士,有剛當上父親的青年醫生,還有吻別三歲稚子的母親……
“我早做好了上前線的準備。”來自市二院ICU的醫生張兆君的愛人已懷孕5個多月,但他毅然接受出征任務,他說舍小家是為大家,割小愛方成大愛。
“凌晨1點多接到號召,沒想許多,我就報了名。”東至縣總醫院人民醫院院區內科醫生洪仁安說,危險的事情總是要有人去做的,這是醫護人員的職責。
“寶寶,媽媽去打怪獸。”同樣來自東至縣總醫院人民醫院院區的劉愛青是兩個孩子的媽媽,小寶才兩歲半,媽媽走的時候,小寶哭得厲害。“沒事,長大后告訴他,他一定會為媽媽自豪的。”
“怕嗎?我們也怕……上嗎?必須上!”來自石臺縣人民醫院護士王琦說,我們有信心、有能力做好自我防護,同時能夠護理好每一位病人。“我們去武漢,就是要告訴他們,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!”
脫下白大褂,他們是丈夫、妻子、父母、孩子。披上白大褂,他們便是使命必達、不懼前方的勇士。
戰“疫”:攻堅克難,砥礪前行
沒有豪言壯語,一批又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從抵達武漢的那一刻起,就開始了與時間的賽跑,進行著愛與責任的接力。
到達武漢后,他們面對的,除了疫區嚴峻的形勢、繁復的工作外,還有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應。劉曉玲是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,參加過非典疫情防治,她說,剛到醫院時情況比想象的要嚴峻得多:“條件很艱苦,當地醫護人員處于非常疲憊的狀態,已經連續工作兩個多月。”
“一進病房就聽見一個柔弱的聲音:‘你是來接班的嗎?’抬頭一看,應該是夜班的護士,她雙手托著腰,艱難地斜靠在桌子邊上。‘有點撐不住了。’我趕緊挪把椅子讓她坐下。還不忘記給自己鼓勁:我不會的,我一定可以。結果一天班下來,才明白什么叫‘快撐不住了’,不到五點就口渴難耐心悸不適,走著感覺眼睛發黑,人像踩在海綿上……”這是劉曉玲日記里記錄的,也是常常會發生的事。
剛到武漢太康醫院時,來自市人民醫院的醫生劉曉玲和陳浩分在一組,他們的分管病區有80、90個床位。“初期病人太多,而且病情都比較重,經常是一邊查房一邊搶救危重病人,從早上8點工作到晚上8點是常有的事。”陳浩說,病人太多,為記錄病人病情,他們都隨身帶著紙筆。光是這樣的筆記,每天都是密密麻麻十幾頁紙。
緊張的工作過后是從未有過的焦慮與失眠。身體再累,可腦子卻不肯休息,閉上眼睛就是病人就是CT就是核酸……劉曉玲說,為逼迫自己轉移注意力,即使再累,她也要運動一下調整狀態。
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朱正國,被分在太康醫院的ICU病區,ICU病區從無到有,從一個病人到住滿,他們只花了一個星期。ICU的排班極其辛苦,每個班基本都是12個小時,中間除了輪班出來吃飯,基本上都是穿著防護服,不能喝水,不能上廁所,危重癥患者的救治風險大,從身體到心理都備受煎熬,但朱正國卻從不喊累,“這就是我的本職工作,就是我們來武漢的目的。”
沒有暖氣空調,不能按時吃飯休息,長時間穿著防護服、佩戴防護器具汗如雨下、起疹子、生出壓瘡,工作任務繁重、每個人都是超負荷運轉……這些在普通人眼中難以忍受的艱苦,成了每一位醫療隊員的常規工作。
在這些困難和壓力下,隊員們卻團結一心,沒有人去計較個人的安危與得失,他們互相鼓勵、幫助,只為把病人治好。來到武漢的第9天,ICU收治的第一個危重患者病情好轉,送到了普通病房。朱正國覺得,那一刻的陽光特別璀璨耀眼。
期待:不辱使命,平安凱旋
“疫情不退,我們不退”,出發時的錚錚誓言他們一直用行動實踐著。到達武漢后,池州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隊員們40多天沒有休息,一直戰斗在一線。“3月3日,今天病區又新收了20個病人。怕隊友們太累,我小心翼翼通知大家還要準備打持久戰。沒想到微信群里開始刷屏,還是那句話:‘疫情不退、我們不退’。要在平時,你一定覺得是口號,可是在戰場這就是士氣是軍心。”劉曉玲說,她常常被這樣一群可愛的隊友感動著、激勵著。
護士劉愛青被安排在武漢體育館方艙醫院,每天她不僅要為病人做各種檢查,還需要提供生活保障,幫助他們緩解焦慮情緒,穿著防護服來回跑,衣服從沒干過,兩條腿累得不聽使喚,但看到病人康復時,她就覺得什么都值得。劉愛青說:“和年幼的孩子分離我都沒哭,但被患者集體點贊、看到患者治愈出院的那一刻,我沒忍住眼淚。”
在抗疫一線,一個個暖心的瞬間總為這場硬仗注入溫情。劉愛青記得有一次值夜班,做好巡視,她在治療車邊坐下來,一位患者大叔拿來自己的大衣,硬要給她披上,盛情難卻,她收下了大叔的外套。等大叔睡著,她又把大衣蓋在了他的被子上。到了凌晨三點左右,有位阿姨將充好電的暖寶寶放在她手里,說:“姑娘,你拿著,不要凍壞了。”
正是這些患者的支持、感激與自然表露出的愛,帶給了堅持在戰“疫”一線的醫療隊員們更多的信心和動力,讓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更加堅守內心。
“一批批治愈患者出院了,看著他們走向新生的輕快步伐,內心的滿足和充實難以言表。”陳浩告訴記者,他們這組40多天來已經治愈出院或轉出患者200多人,“這次的經歷對我是一次洗禮和歷練,也更加堅定了我作為醫者的初心。”
“不獲全勝,絕不輕言成功”。“戰斗”仍在繼續,此刻,陳浩和他隊友們依舊在堅守。他們期待著,“疫散春來”的那一天,帶著家人再到武漢走一走,看一看。